阅读地质·诗润物化(第三十期) | 澳门新葡京物化所党委书记雷建斌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编者按:皓月满金秋,盛世迎华诞。当清辉遍洒大地,家国情怀与团圆期许在秋风中交织,“湖南地质物化所”公众号“阅读地质・诗润物化”专栏为各位读者奉上中秋特别篇。
地质人惯于踏遍山河、探寻大地肌理,而此刻,让我们暂歇步履,以诗为媒赴一场月光之约——所党委书记雷建斌将倾情诵读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悠悠咏叹,既是对佳节的美好礼赞,更以文人风骨映照着物化人深耕科研、报效家国的赤诚。愿这轮穿越千年的明月,伴诗意流转,为每一位湖南地质人送去温暖与力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苏辙)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至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熙宁九年(1076)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词借月起兴,以与弟苏辙七年未晤之情为底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遐想与思索。它将人间悲欢离合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探寻,既倾诉了对亲人的思念及美好祈愿,又展现出仕途失意时的旷达超脱与乐观心境。
词中,苏轼以形象笔触营造出皓月高悬、亲人远隔、孤高旷远之境。其构思别出心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堪称中秋词的经典之作。
全词围绕咏月,呈现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结,却又以人生长久、乐观美好的愿望收束,意境清新,富有人情味与哲理。此词情韵俱佳,境界壮美,尽显苏词清雄旷达之风,审美价值极高。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专题策划/所团委 视频制作/品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