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核地质所洪江1:1万地灾调查和风险评价项目工作侧记
栉风沐雨最青春
——省核地质所洪江1:1万地灾调查和风险评价项目工作侧记
省核地质调查所304地勘院自接到怀化洪江市1:1万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项目后,选派了8名精兵强将于2021年7月进驻洪江并长驻野外开展工作。在项目部,这群以90后为主的核地质人,每天翻越工作区的一个个山坡,穿梭于深沟险壑之中,行走在村庄部落间,描述整理着不同工程地质类型地段,定点登记着每一处危险点源……目前,已调查完成斜坡单元2200个、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29处、切坡建房点5800处,完成全部工作量的40%,预计今年年底前可顺利完成全部野外工作。
项目部先后在洪江市黔城镇、安江镇设立了分部,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工作。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个过程,提前研判预警、处置危险区域极为重要。作为地质灾害调查专业人员,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依靠专业知识,精准调查,摸清变形迹象,作出预判,控制风险,避免伤亡损失。印象最深的是在黔城镇土溪口村的一斜坡单元,有一户人家的滑坡破坏程度到如今想起都让人心有余悸。其中后排房屋的主墙体基本倒塌,原滑坡土体在房屋内占据了1/3的面积,对户主一家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当时,我和同事颜伟裕第一时间详细了解了房屋的灾害背景、情形,调查了滑坡的前、后缘及两侧的水工环地质等地质情况,记录了地灾特征、诱因及稳定性等地质特征,并对户主及家庭成员进行了登记。调查后,及时向户主及家人发放了“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册”,同时对滑坡特点、再次引发的诱因等进行了具体讲解,对降低灾害风险提出了修筑简单排水工程、避免坡体漫灌的建议,并提醒户主要及时关注天气,定期巡查坡体,提前做好预警等。因为我们专业细致的工作,成功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得到当地村民的高度赞扬。
尽管在野外一线的时间很长,工作也苦,时不时还有惊险发生,但我们大伙心里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既然选择了地质这个行业,就做好了奉献地质事业的准备。更何况,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当地老百姓,苦得有价值,苦中还带甜呢。这些甜味,有些来自大伙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有些来自乡亲们真挚纯朴的情感……
在项目部,爱早起的祥子通常会第一个起床,提前为大家烧好野外饮用的热水,再来一首动听的《快乐起床歌》,偶尔也敲一首“锣鼓喧天”,让大家振奋精神,开始忙碌的一天。白天出野外,一群人分工合作,登山顶、跨沟谷,不遗房屋、不漏隐患,仔细观察,详细记录。遇到多变的天气,偶尔淋了阵雨或是上山打滑摔了跤,拍拍泥土继续赶路。体力好的钱滔、易杰总是负责爬最远、最高、最陡的山;好问的蒋勰则利用上山碎片时间紧跟师傅步伐讨学问;勤钻研的孙一茂、荣超下山后花大精力整理室内资料;懂心理的颜伟裕、陈祯祥还要时不时地和我们聊聊老一辈地质人的“四特别”精神,化解野外一线的艰苦与寂寞;至于我,可谓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干,最擅长观察记录,爬坡时,远眺大自然的美,近找细微之处的裂缝,记录断层、节理、裂缝等岩土体工程地质情况,寻找易诱发地灾的结构面,确定孕灾规律及条件,预判风险程度。
每每从野外回来,往往已疲惫不堪,但也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屋子里最热闹的时候是每晚八九点。看,陈祯祥正在给父母报平安,只听到电话那头传来“儿子,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吃好穿暖”,一串串似懂非懂的每晚必说的家乡话,笑翻了身边人;颜伟裕正在跟女儿视频聊天呢,“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带我去动物园玩啊”,那天真的童声瞬间萌化了所有人的心;钱滔在和老婆互相聊着家里和工作上的趣事,不时捂着嘴巴偷偷说一两句情话……这就是我们每晚加班到深夜的“暖心准备活动”,更是第二天继续跑野外的源动力。
在项目部工作的600个日日夜夜里,我们与山川、河流为伴,与乡亲们和谐相处。遇到步履蹒跚的挑柴老人,顺手就将木柴提到她的家里;看到摔倒的老人,也会主动和村民一起帮忙送到医院。饿了就吃点随身携带的饼干或杂粮,有时遇到热心的村民,看到饥肠辘辘的我们,立马端上热腾腾的米饭,送来暖心的关怀。记得有一次,陈祯祥刚爬到岔头乡陶家村八组半山腰,正好响午,突然间下起倾盆大雨,就赶紧往附近的一户村民家躲雨,户主看到他身上背着地质锤、罗盘、无人机等,全身湿漉漉地站在屋檐下,并得知是来调查当地地质灾害的,赶紧生起灶火帮他把衣服烘干,还煮了一大碗面条催着他趁热吃,临走时口袋里还给塞满了一大包干粮。那一刻,村民们如亲人般的温暖和关爱融化了他坚强的内心……
在做好项目工作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志愿活动,发扬“项目所到一处,服务群众一方”的精神。自2021年10月起,开创了科普宣传志愿活动与调查评价工作联动的工作模式,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风险等级较高的斜坡单元、切坡建房点等重点地段、人群、住户开展地灾科普宣传,确保“宣传到户、宣传到人、精准宣传”。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共完成了黔城镇、安江镇、托口镇、江市镇、岩垅乡、沅河镇等多个乡镇的地灾防治宣传工作。
“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今后,我们这群地质人还会继续扎根野外,在利用专业技能织牢地灾“防护网”的同时,做好湖南地灾防治工作的政策宣讲人,将美好的青春之歌唱响在三湘大地上。(文/李篡峰 编辑/邹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