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调院助力锡矿山地质文化镇建设获好评
相约锡矿山 共筑地质魂
省地调院助力锡矿山地质文化镇建设获好评
11月13日至14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何庆成带领2020年度地质文化村(镇)申报(第一批)评选专家组,深入锡矿山实地踏勘评估锡矿山地质文化镇申报建设工作,并对锡矿山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给予高度评价。这标志着由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提供技术支撑的湖南首个地质文化镇建设已初步完成。
摸清底数 优化选点论证
锡矿山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发现于1541年,正式开采于1897年,以锑储量之富、质量之优、产量之多享誉世界,有“世界锑都”之称。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这座百年老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矿山及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锡矿山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助力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发展,促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有关规定和办法,自2020年起中国地质学会开展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工作。对此,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学会高度重视,将冷水江锡矿山申报为2020年第一批地质文化镇建设项目,由地调院承担相关技术服务工作。
接到任务后,地调院在第一时间组织精壮力量前往冷水江市锡矿山,通过现场勘查、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工作,全面了解锡矿山的有关情况,完成了锡矿山锑矿区作为地质文化镇建设范围的选点论证、调查评价等工作。根据地质遗迹分布集中程度和规模划分了5个地质遗迹集群,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划分为基础地质遗迹大类、地貌景观大类、地质灾害遗迹大类3大类、8类、21亚类,共计89个地质遗迹点,其中Ⅰ级地质遗迹点1处,Ⅱ级地质遗迹点5处,Ⅲ级地质遗迹点7处,为地质文化镇建设工作提供了基础。
因地制宜 突出文化内涵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地调院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根据“强基、提质、多元发展”的建设思路编写了锡矿山地质文化镇建设方案,进行了旅游科普策划设计与产品开发,全程指导了锡矿山地质文化镇建设工作,并高质量地编制了锡矿山地质文化镇申报材料,彰显了湖南地调人的专业水准。
在踏勘评估中,专家组在锑都文化广场、科普长廊、飞水岩瀑布广场、老采矿场遗址、三标段生态停车场建设项目、锑都古巷、段家大院、羊牯岭碉楼、锡矿山展览馆、四标段生态修复示范区等地,实地查看了锡矿山风貌改造、砷碱渣治理、植绿复绿等工作成果和地质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遗迹,详细了解了“世界锑都”的前世今生,仔细聆听了革命烈士故事,对石林、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景观和地质遗迹集群赞叹不已,对锡矿山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给予了高度赞赏。
“锡矿山地质文化镇建设思路清晰,科普设施规划布局合理、内容丰富,将锡矿山地区的生态修复与转型发展相结合,既符合国家级地质文化村(镇)示范村创建要求,又体现了地质文化村(镇)特色,有力推动了地质科学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工矿文化旅游与冷水江产业升级转型融合。” 专家们充分肯定了锡矿山地质文化镇建设工作。
未来可期 构建多元格局
历经一百多年开采,“世界锑都”锡矿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不能忘记,未来更加可期。
地调院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指导并策划好锡矿山地质文化镇建设,进一步挖掘并保护锡矿山矿业发展的历史文化内涵,利用好锡矿山丰富且独特的锑矿地质遗迹和采矿活动遗迹,重现锑矿探、采、选、冶、加工工艺流程,及中国锑业发展历程与矿山环境修复整治过程;积极谋划特色项目,将一系列废旧厂房、矿坑遗址打造成全国老工业摄影基地,吸引更多游客和影视剧组前来游玩、拍摄,着力将锡矿山打造成集地质科学研究、科普教学、工矿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构建工矿文化旅游、锑矿产业和地质科普多元发展的格局,让锡矿山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再现昔日辉煌。(文/邓娟玲 魏方辉 编辑/赵胤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