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不为远 万里逐矿梦——省核地质所马达加斯加贝罗罗哈矿区项目野外踏勘纪实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已在地质勘查找矿岗位工作了整整12年,期间参与建设了多个海内外地质勘查项目,印尼恶劣的工作环境、秘鲁汗与泪并洒的场景、马里经历生与死的考验......都令我永生难忘。此番再度入非,与山为舞,与海为伴,面对新的艰辛、挑战,将又是一次初心与信仰的淬炼。
跋山涉水的忐忑
3月4日,省核地质所与马达加斯加大岛矿业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签约。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从研究项目成员名单到召开技术研讨会,再到出发前的谈话和安全交底,每一个环节都周密部署。十天后,我、胡工和杨工三人从长沙出发,前往贝罗罗哈矿区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野外项目工作,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继续寻矿梦想。
到达马达加斯加,我们第一时间与当地项目负责人沟通联系,准备好物资后便前往矿区。700公里,16个小时,途经安塔尼富齐,经历3次车陷泥潭,我们才到达伊胡西短暂休整。一想到还有300公里才能到矿区,我的脑瓜子嗡嗡作响,饭也吃不下,不敢想象那里的环境会多么艰苦。“来都来了,怎么能放弃”,带着地质湘军的初心和在非洲插上省核地质所旗帜的强烈愿望,经过一晚上的思想斗争,我们三人又找回了出发前的精神状态,振奋了起来。清晨6点起来整理好装备后,便再次出发了。
无处不在的挑战
到达矿区后,为加快项目工作进度,摸清资源底细,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茅草棚。还没来得及卸下行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茅草房瞬间变成了“水帘洞”,周围连一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除了恶劣的环境,生活上也面临着诸多不便。没有信号,手机在这里成了无用的摆设,汇报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十天半个月与同事、家人联系不上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没水没电,喝的水要自己到附近的河流中去打,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只能在烛光下处理一些工作。
矿区天气酷热难耐,中暑时有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对体力和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驻地与矿区之间相距约五公里,通常我们是五点起床,带好一天的干粮和防暑药品就去山上工作。回到“家”中时,天上已经繁星点点,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着白天的所见所闻,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呢?
隙穴之窥的收获
在这里,我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传统,与外方项目成员同吃住、同工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个多月来,我们同甘共苦,共完成对矿区20多个平方公里的踏勘,绘制矿区的22平方公里填图,完成3公里物探剖面测量。对矿区的成矿模式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铜矿的来源和分布、形成与构造等观点。我们还发现分布在河道沙和坡地冲沟中大量的钛铁矿资源,为后续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以专业的素养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每一次的突破,都让我们对这片矿区的认识更加深入,对这片山“海”更加了解,也为省核地质所积极部署“走出去”的海外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孟繁星 罗 想 周 芳 编辑/郭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