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队的电影放映员
我是看着电影《年轻的一代》、听着《勘探队员之歌》长大的地质勘探队员子弟。
每当提到“地质工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一幅幅自然、温馨的画面,就会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我下乡的四年中,多次遇上待遇优厚的单位向我们返城知青招工,我都谢绝了。因为我一直特别敬慕且向往和父母一样,在热爱的地质勘探队工作和生活。
1978年9月28日,我终于梦寐以求地被招工到地质勘探246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地质队员。
面对两个工种选择:一是做一名地质专业的化验人员,不用去条件艰苦的野外分队;二是在工会当一名电影放映员,但是,经常要代表工会去分队看望慰问野外生产一线职工。
我没有多想,当即选择当一名光荣的电影放映员。
刚学放映电影不到一个礼拜,领导就安排我去棠甘山。我竟带着书本,对照图片,装上影片,顺利完成了两场电影的放映。
去棠甘山机台放电影的路并不顺利。翻过一座只有羊肠小道的山,面对悬崖峭壁,我只能壮着胆子,双脚发软、两眼发黑地被人牵着过去。因为那次经历,我更加敬重野外一线的工作者。为他们放映电影,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成为我向他们致敬的最好表达。
我去过娄底、安化、双峰等地,见到地质人员大清早身穿工作服,扛着标杆,背着旅行包,里面装有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等出门,直到下午3、4点才回来。我问他们:中午吃啥?有水喝吗?地质队员告诉我:带了馒头做干粮、咸菜提精神,渴了就喝山泉水。有时还要防蚊虫叮咬、防毒蛇猛兽!回到分队,无论时间多晚,全组还得探讨,整理白天收集的资料。
我曾在寒冬时节去到野外,凛冽的寒风中,穿着棉袄、棉裤、皮棉鞋都显得单薄,且住处条件简陋,睡觉常被冷醒;也曾跟着下过井,同项目人员一样,全副武装,头戴安全帽,脚穿长水鞋,身背水壶和手电筒,脚下高低不平比较滑,走路一步一步移,关闭手电筒,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下,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么叫阴森和恐怖,什么叫有惊有险……
其实,无需我来描述,大好河山早已默默为勘探队员记载了坚实的足迹和美好的背影……(文/省空间所·高永红 编辑/邹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