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队康家湾矿井下钻探施工探班体验记
康家湾深部二期详查是217队承担的水口山集团公司商业勘查项目,今年3月份施工的CK10604#钻孔,因井下钻探因施工条件恶劣,地层复杂,施工难度大,进度缓慢,久攻不下,严重影响了整个勘查项目实施进度。为啃下这块“硬骨头”,5月底,队钻探工程院技术人员全员上阵,院长李德波担任项目负责人,下定决心尽快解决康家湾井下钻探施工进度缓慢的难题。
为了解钻探技术人员面对康家湾矿井恶劣的钻探施工条件,是如何攻坚克难开展工作的,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如何,我走进了康家湾矿井。
到达康家湾矿,首先映入眼帘的“践行优先发展矿业战略、努力打造中国一流矿山”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我的第一站是项目驻地,项目负责人李德波看到我,立马放下手中的笔和记录本迎了出来。他作为钻探工程院主要负责人,已年过五旬,从事钻探工作三十多年,具有丰富的钻探施工经验。说起他,一旁的项目食堂人员王师傅竖起大拇指说道:“刚进场那会,李经理是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大小事情都要去跑。碰到有班员因事请假,他连续顶了一个礼拜的晚班;端午假期回衡阳短暂休息,又不慎摔伤了腿,回项目后仍坚守在施工一线,又是连着顶班好几天,真是不容易啊。”
这时,钻探班长罗卫也过来了,从他的讲述中得知,他初到康家湾井下施工时,因为不适应井下恶劣作业环境条件,突发严重肠胃炎,在医院疗养近一个礼拜,连续几天只能进流食,身体一恢复又匆忙赶回了项目。这让我不由得开始想象井下作业环境的恶劣程度。
经过井下安全教育培训后,我戴上安全帽和防尘口罩,换上工作服,穿上水鞋,同晚班钻探施工人员一道经井口候罐区下井,去感受作业环境,体验了一把当“钻工”的滋味。
进入罐笼,瞬觉凉爽很多,四周的铁壁在地下水的浸透下锈迹斑驳,罐笼以极快的速度往下降,我的心猛地一下提到了嗓子眼,紧紧挨着钻探班长罗卫,他向我介绍:“康家湾矿井下共有十六中段,每中段30多米高,最深处离地面500多米,我们施工的钻孔位于十二中段,离地表400多米。”我默默听着他的讲述。一分多钟后,罐笼抵达十二中段,我放眼扫视,一条悠长的主巷道约3米宽,中间有2条专门用来运送矿石的铁轨,在巷道照明灯光的衬托下曲折延伸到远处,直至消失在无尽黑暗中。我们前后紧随而行,蹚水而过,避着运矿车,防着电路线。
进入支巷道后,路面变窄,没有一丝风,温度逐渐升高,闷热高湿,走着走着,汗水流淌出来,全身湿透。罗卫介绍说,“从十二中段井口到钻孔硐室有超过1km远的路程,设备和材料运输困难,转运十分不便,平常步行需花近20分钟才能到达钻孔点。因施工环境艰苦,目前我们只开两个班,每班工作时长约9小时,劳动强度大,大家身体备受考验。”伴随着不时传来的炮声,我们冒着弥漫的烟尘、忍受着令人窒息的刺鼻气味前行,不知不觉已到达钻孔硐室。
施工硐室窄而狭小,温度超过30摄氏度,内部高湿闷热,空气流通不畅。正在施工作业的钻工看到我们来了,如同发现金矿一样,眼睛闪闪发亮。当班班长肖师傅全身湿透,脸上挂满汗水,全神贯注盯着正高速运转的岩心钻机。当班班员黎攀军和我是故友,看到是我,非常兴奋和热情,我走近时,才看清他脸上被油料、污泥水弄的黑乎乎,所戴眼镜镜片已被泥水和汗水交织遮挡了一半,上身工作服早已湿透,下身卷着裤管,双脚插在已盛满污泥水和汗水的水鞋中。看到这一幕,不禁想起有人调侃钻探人员:“远看像收破烂的,近看才知是搞钻探的。”
肖师傅向我介绍,因为井下地层复杂,上部碳质层产生岩屑多,井内岩粉沉积,矿层顶板岩石较硬(十级以上),进入矿层前岩心破碎,夹有泥质,使用泥浆施工易增加泵压,钻具、钻头损耗大,导致进尺非常缓慢。这时,我看到了曾与我在同一个项目工作过的班员向峰,我问他们井下作业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他笑着说:“午餐能通过罐笼送到十二中段井口,但晚班作业人员在深夜只能依靠自带八宝粥等食品进行充饥。”
我听着、想着,想到巷道中浓浓的饭菜香,想到硐室里冰冷的八宝粥,心中五味杂陈。正当我还在想着,上完一个班的钻工已完成交班,正谈笑着走向罐笼离开矿井……
目前,为保证项目进度,维护单位合同履约、信守承诺的形象,康家湾矿这支钻探施工团队已兢兢业业在井下连续奋战了2个多月,虽然因为种种困难,尚只完成进尺200多米,但他们不惧挑战、克服困难、积极作为,真正以实际行动彰显了217队地质人勇担当、重实干的良好精神风貌。(文/217队·王畅 编辑/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