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家书】给外婆的一封信
亲爱的外婆:
您好!
外婆,您在天堂可好,我真的好想念您,您那稀疏的银发、缺了牙齿的笑容、磨得溜圆的竹节拐杖,都是我心底最温暖的回忆。虽然您离开我都已经五年多了,可我仍然觉得您就伫立在故乡的吊脚楼下,翘首以盼,等待着我回去看您。
还记得儿时,那时的湘西土家山寨尽管山清水秀,却偏远贫穷、交通落后,可是在那缺衣少食的年月,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酸甜苦辣,只要沐浴在您慈爱的目光里,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个娃儿……
我知道我是您的骄傲,当年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专,你那缺了门牙的嘴,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满足,因为这意味着孙儿从此跳出农门,成了一个吃国家粮的人。
我记得,当我去江西上学,您卖掉了猪、卖掉了包谷、卖掉了家里能变成钱的所有东西,就为了孙儿我能多带一点钱,在遥远的他乡少吃一点苦。
我依然记得,你从那千层裤腰带里费力地扣出小布包的模样,然后一层又一层地翻开,拿出那不知积攒了多久的一张又一张皱巴巴的一元一角……您那布满褶皱的双手,就似千年的古树皮,写满了岁月的艰辛和沧桑。
我还记得,那年是1988年,您都78岁了……
我很遗憾,1991年我参加工作,留在了离家几百里外洞庭湖边的常德。古语常说“父母在,不远游”,我真希望可以在您身边。可我知道您和父母一样,希望我去更大更宽的洞庭湖甚至长江里去游泳、去拼搏,我想,这大约就是忠孝不能两全吧。
那时,回家去看您一趟真不容易。我得经常在路边等从长沙开往吉首的班车,一路上晃晃悠悠,然后在吉首住一晚,第二天再搭班车回到保靖城郊的家中。之后再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会看到那让我牵念的吊脚楼。再绕着吊脚楼,跑去菜园或水井边、甚至跑到对门的山上去寻您,给您一个大大的惊喜……
您一定记得,2005年,我执拗地不顾母亲的担心,带您来到我上班的城市常德。95岁的您,并没有因为七八个小时的车程而疲倦,您就像一个开心的孩子,沅江边的诗墙公园、欧式的火车站广场、漂亮的柳叶湖,还有宽宽的马路、高高的楼房,大城市的一切,都让您新奇。从您那开心的笑容里,我终于感受到当年您将一切都给予我的那种满足,我好想能一直让您这样开心!
外婆,您可知道,从您100岁时候的那年起,我回家去看您,已经是全程的高速公路。从我上班的城市到家里,自己开车就只要两个多个小时了,而且远比当年那坑坑洼洼的公路要平整漂亮,乡里的水泥路如今也修到了您的吊脚楼边。还有当年您来常德,唯一不满意的地方----我那只有60多平米的房子,也换成了大房子。其实当时我真想再次带您来看看我的新房子、看看更加美丽的常德,那更快更顺畅的高速公路再不会那么辛苦,您一定会更加开心……可母亲总不许,因为您毕竟100多岁了,我也再不敢违拗她的话。我只好经常回家,带着喜欢坐车的您,开着车在城里乡里四处转悠。因为,看着您心满意足的笑容、听着您孩子般的笑声,就是我今生最大的快乐。
外婆,你可知道,孙儿如今的生活,才是幸福。是的,是真的幸福,一切都是如您所愿的那样,什么都不缺。可是,愈是如此,我就愈想念您,想要您也和我一起感受这幸福。尽管我经常安慰自己,这世上有几人能活到104岁呢,可我依然会傻想,您要是还活着该多好!
外婆,时间真快,您都已经离开我五年多了,可我总觉得您离我并不遥远,您曾唠叨过的话,“皇帝坐龙庭、百信吃黄连,老蒋坐天下、穷人不见天,来了共产党、社员笑开颜……”现在想来,这几句简单的“歌乐句”(湘西土语,即民谣),简直就是总结了您所经历的时代的酸甜苦辣。我还要告诉您,孙儿当年成了吃国家粮的人,其实如今,我们已经开始羡慕农民了。
亲爱的外婆,如今再也没有机会和您唠嗑了。今天写的这些,我会在心里念给您听,希望您在天堂,保佑孙儿一切安好。
孙儿张薇彬(413队) 敬上
2020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