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轨迹
孩子出生的那一年,我们一家三口是住在文革时期建起的五栋宿舍楼。那是过去的老招待所改建而成,每单元一层楼六户人家,一个小单间,加厨房厕所共20平方米。房间陈旧狭窄,在房中放了张床,一个大柜子,整个房间就被填得满满当当,其它的东西只得堆在床底下,因通风采光差,整个房间显得黑乎乎的。厕所只有一个平米,稍胖点的人在里面洗澡都难以转过身来,时间稍长一点,令人感觉几乎要窒息。
因为住房陈旧,卫生条件差,蟑螂到处都是,老鼠跑来做了安乐窝。于是那时的记忆里,有晚上我们夫妻拿着棒子追逐老鼠的身影,有了孩子起夜时冷不丁的惊声尖叫。
八十年代中期,单位分给了我一套50多平米的两居室,新房住房面积增加了一倍多。而女儿终于有了一间单独属于自己的房间,站在高高的七楼上,俯瞰周围的建筑物,当时形容不出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回想起来,颇有一种“居高临下”、“傲视群雄”的感觉。
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家又搬迁到了祝威岗1栋宿舍。这时,我的女儿已经由一个不懂事的小不点成长为一个高中生,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我们的居住面积增加到了六十多平方米,客厅由原来的七平方米增加到了十三平方米。我们的住房被888和油漆粉刷一新,添置了彩电、双桶洗衣机和新家具。拿新房钥匙那天,我们在各个房间参观,构思着要怎么装修布置,这个位置应该放个这,那个位置应该放个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江山资源大厦的落成,二零零七年春节前我家再次乔迁新居,又回到了原七栋宿舍后面的位置,所不同的是,这是一套三室两厅两卫的居室带独立小书房,这时家中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我们请来了装修公司的师傅,客厅铺上了大瓷砖,卧室铺上了木地板,客厅安上了水晶灯,一家人坐在柔软的布艺沙发上看液晶大彩电。那个春节,我们是在新居度过的,或许是因为安了双层真空玻璃的缘故,感觉长沙的冬天也变得不再那么寒冷。
再后来,华新小区兴建起二十多栋新房。小区建设已成规模,雅致的园林、篮球场、小超市、幼儿园、直饮水直接入户,出门有多趟公交车通到市区各处,南郊公园近在咫尺且已免费对公众开放,是居民休闲、健身、游憩的好地方。
回望三十年来在这个城市的生活轨迹,从五楼宿舍楼到七栋,到祝威岗1栋宿舍再到C栋宿舍楼,到华新小区,从二十多平方米到一百一十平方米,诠释的是,是一种令人感慨的巨变沧桑。这多亏了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关注民生,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关注民生,“以旧房换新房,小房换大房”的政策,真正做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这时代变迁之居住轨迹,是一条幸福的轨迹。(文/有色地研院·罗长源 编辑/苑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