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的地质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我们地质人——以“找矿兴国”为己任的地质工作者,应该向党和国家献上一幅成就辉煌、色彩斑斓的找矿成果图,以深切表达党和国家的培育之恩和对地质事业的高度重视。
我是地质战线的一个老兵,是党和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培育出来的地质工作者,已在地质系统学习、工作、生活65年,为地质事业奋斗一生,奉献一生,是我国地质事业大发展、步入世界地质大国的参与者、见证者。
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史,是地质工作者追求科学真理、报效国家、社会、服务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前,当时的地质队伍十分弱小,从事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技术人员仅有299人。当时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一批知识分子选择了学习地质,以“找矿兴国”为己任,于1916 年7月成立了地质调查所,成为引领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先驱,至此,中国地质事业拉开帷幕。
从20世纪初至1949年,以李四光、章鸿钊、翁文灏、丁文江等为代表的地质先驱,受使命召唤,“欲发达国家实业,必先从事于地质调查”,他们在曲折与磨难中,不顾个人安危,在全国各地积极传播地质科学理论,推动地质事业从无到有,为中国地质事业创立奠定了基础。他们是中国地质事业的人才火种,是中国地质事业的传承人。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地质工作,为地质工作开启了大有作为的新天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明确指出,面对新中国的巨大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必须突出地质工作的先行和基础地位,尽快推动地质工作的大发展。毛主席说:“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以李四光、何长工为代表的新中国地质工作者,急国家之急,想国家之想,勇敢地肩负起“建设尖兵”的重任。从1950年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起,就开始团结旧中国分散在各地的地质力量,集中人力物力,重点解决国家急需的煤、铁、石油和有色金属等资源问题。1952年成立了地质部,负责领导和管理国家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统一安排了并组织实施全国地质工作。从此,新中国地质大军,乘风破浪,快马加鞭,开启了中国特色地质事业的新纪元。70年来,经过几代地质人坚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世人瞩目的地质硕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
由于矿产资源生成与储藏的环境,决定了地质人是野外工作者,必须与深山老林、荒野大漠为伴。他们满怀革命热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有矿往哪里冲,哪里有宝哪里安家,不怕艰难困苦、不顾严寒酷暑、不畏艰险牺牲,为祖国寻找宝藏无私地奉献了青春年华。很多人在很偏僻的地方度过了一生,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祖国的山河。地质人在长期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打造出一支“三光荣”、“四特别”的队伍。
就个人来说,我曾在湖南地矿局的408、403、418等地质队工作28年,辗转半个湖南,从地质技术员到任职队长、党委书记,所在的三个队为国家探明铁、煤、锰、铅锌、铜、钨锡铋钼等几十种矿种的储量。特别是湖南郴州地区的钨锡铋钼多金属矿,属特大型矿床,举世瞩目。为此,地矿部于1980年授予湖南408队功勋地质队。在勘探评价这个矿区时,我曾任408队的地质科科长。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我深感自豪。
七十年,对几十亿年历史的地质年代而言仅仅是一瞬间。然而,对伟大祖国的建国史来说,却是沧桑巨变。七十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巨变。我们地质人与全国人民同奋斗、共进步,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报效国家,创造了辉煌,应该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同时更要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文/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退休干部·李继忠 编辑/苑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