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田地质情缘
南岳嵯峨,湘江浩荡。1954年,刚出生的我就随父母从山东来到了湖南的煤田勘探队,从此,便与湖南煤田地质勘探结下了不解之缘,见证、融入湖南煤田地质事业与祖国繁荣发展的辉煌历程。
社稷苍生念,拳拳赤子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一个集体干劲与热情迸发的年代,低矮简陋的民宅、帐篷工棚、“干打垒”等办公场地成为父辈们梦想起步的舞台。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时期,环境艰苦、条件恶劣、设备落后的日子里,英勇顽强的老一辈煤田地质人,忠贞不渝地担当起对国家、对社会履行煤田勘探的社会责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成年累月在荒山野岭作业,钻机搬家,成吨的机器设备、钻塔钢架靠的是人抬肩扛。父辈们不畏艰难的豪情,为国奉献的情怀,伴随着我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未来前进的方向。
1975年,我在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参加工作,从此开始书写自己无悔的煤田地质人生。“湘赣煤田地质勘探会战”“渣渡会战”“冷水江矿区煤田勘探会战”“袁家矿区会战”……“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湖南煤田地质人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为扭转“北煤南运”战略提供煤炭资源保障,为湖南煤炭工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湖南煤田地质工作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走“大地质、大市场、大服务”的路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催生了一大批从事地质工作的公司或企业,创造了“几乎不可能”的创业传奇……1996年,组织上任命我为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队长,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我亲历了煤田地勘单位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艰难而又辉煌征程。
2004年,我调任湖南省煤田地质局机关党委书记,并担任《中煤地质报》湖南通讯站站长,我又站在另一个更高层面上,用一个记者的广视角,记忆着湖南煤田地质人的变化和永恒。2014年退休后,我参与了《湖南省煤田地质局志》和《湖南煤炭工业志》的编纂工作,在查阅资料和访谈中,我强烈的感受到,湖南煤田地质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浓缩了一代代地质人矢志不渝的情怀与追求。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煤田地质情结成为我生命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变的是容颜时光,不变的是地质人的初心。(文/原煤田地质局退休干部·王新波 编辑/苑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