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质工作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十四)
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赋能
——助推汨罗玉池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
一、案例简介
汨罗市玉池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幕阜山余脉与洞庭湖平原过渡带,隶属国家“三区四带”中的“长江重点生态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75%。景区兼具南岳行宫、玉池古寺等人文景观与高山茶园、龙山头瀑布等生态资源,既是汨罗市“生态旅游+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实施区,也是岳阳市筑牢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的关键节点。但该区域属花岗岩地貌,坡面松散物源多,年均降雨量达1400毫米,且集中于6-8月汛期,极易引发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再加上历史粗放式矿业开发遗留大量生态问题,不仅损毁景区景观,更引发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土地资源受损等连锁反应,生态环境长期承压。2016年7月特大暴雨导致玉池山村爆发群发性地质灾害,造成4条泥石流沟,伴随5处滑坡、25处公路边坡崩塌,虽人员“零伤亡”,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2万元,53亩农田被掩埋,景区关闭整顿,142户527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持续临险,旅游与农业支柱产业遭受重创。
为破解瓶颈,在汨罗市自然资源局的统筹部署和组织领导下,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以下简称“地灾所”)以地质技术为核心、协同治理为路径,在全面摸清灾害与生态破坏现状后,确立“防灾保安全、修复提品质”总体思路,分阶段推进系统治理,将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助推汨罗玉池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6年7月玉池山村群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图
泥石流冲入居民区现场
二、取得的成果
(一)灾害隐患清零,筑牢安全发展根基
面对灾害类型多样、点多面广的治理难题,地灾所按灾害危险程度制定“轻重缓急”治理次序,形成近远期结合的防治规划(获省级主管部门与专家组认可),总投资1380万元分四期推进工程。采用“差异化坝体设计”“截排水系统优化”等针对性技术,构建“多点固源-分级拦挡-全面疏排”立体防护体系,相关设计获2019年度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优秀设计二等奖。经多年强降雨检验,尤其在2022年、2024年特大暴雨中,治理设施完好率保持100%,未再出现“汛期搬迁避险”情况,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安全基础。
地质灾害防治固源工程(H4滑坡治理前后对比)
地质灾害防治拦挡工程(泥石流沟道治理前后对比)
(二)生态系统修复,重塑绿色发展本底
作为国家级山水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对汨罗市13个乡镇的60个历史遗留矿山、91个图斑(总面积158公顷)实施系统性修复,总投资5196.37万元。统筹自然要素推进“治山、治水、治林、治土”一体化协同治理,打破单一复绿模式,相关设计获2024-2025年度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优秀设计二等奖。玉池山10处矿山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2%提升至2.8%,保水能力提高35%,水土流失量减少60%,景区植被覆盖率稳定在88%以上,昔日“生态疮疤”转变为自然景观带。入选湖南省“洞庭波涌・山水‘塑’颜”与“夏季攻势”典型案例,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范本。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废石堆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三)产业活力迸发,实现多元增收目标
安全与生态的双重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形成“生态旅游+特色农业+配套服务”的多元发展格局。一是生态旅游提质。2023~2024年玉池山旅游收入增长40%、突破800万元,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如改造矿区用房建成“达摩秘境”帐篷民宿,五一期间就接待游客1500余人、创收近20万元,助推玉池山村获评汨罗十大旅游村。二是特色农业增效。建成12亩高山茶园、8公顷林下经济区,培育灵芝、竹松茸等农产品,年产值200万元;带动300余村民参与养蜂,年产蜂蜜20吨等。三是配套产业落地。玉池山山泉公司投资300万元投产,日产饮用水4000桶,年产值360万元,三年内为村集体分红超20万元。玉池山村2021年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协同发展。
达摩岭废弃广场转型“达摩秘境”休闲民宿实景
玉池山产业振兴成果展示
三、产生的效益
(一)安全效益:建立长效防控机制
地质灾害立体防护体系不仅化解了长期灾害威胁,更推动形成“监测-预警-防护”一体化长效安全机制,显著提升区域灾害防控能力。景区实现“汛期无险、全年开放”的稳定状态,这种以技术为核心的安全保障模式,既为景区叠加“安全+发展”优势,又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筑牢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石。
(二)生态效益:探索价值转化路径
矿山生态修复不仅完成环境整治,更实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生态价值转化。通过山、水、林、田、湖协同治理,区域生态承载力显著增强,契合长江重点生态区保护要求,使“生态美”成为景区核心名片,为同类地区提供了“修复-提升-增值”的可复制模式,推动生态建设从“治理达标”向“功能赋能”跨越。
(三)经济效益:构建生态驱动模式
安全与生态的叠加效应,逐步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特色农业与配套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多元产业发展新格局,不仅实现了经济指标的稳步增长,更探索出“生态优先、产业协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地质工作从传统“安全保障”延伸至“生态赋能+经济赋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典范。(文图/赵双林 李 曙 编辑/姚 岑)